电话

400-400-9331

我国新188金宝搏首页一轮并校中的融合问题分析

标签: 188金宝搏官网入口 188金宝搏官方网站 2023-09-04 

  我国新一轮的高校合并重组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酝酿,到2000年基本结束,前后历经近20年时间。高校合并调整热潮的兴起,与国际、国内的时代背景紧密相联。从国际而言,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高校由游离于社会的边缘组织发展成为社会的轴心机构,在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中起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各国政府对高等教育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就国内而言,我国自80年代初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国内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从未停止,制定了诸如扩大地方政府权力、政企分家、逐渐废除计划体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一系列政策,企事业单位的自主权限与效率意识不断提升,如何合理变革和重组高等学校也进入了改革的日程。就高校内部而言,在改革开放初期,复旦大学苏步青等提出“给高校一点自主权”,加之对大学内在运行逻辑的重新认识和对我国50年代初期院校调整的反思,高校工作者对学科设置单一、重复建设、效率低下、条块分割、管理不顺等弊端有了深刻的认识,变革旧的大学管理体制、运行机制,落实高校自主办学权力的呼声更加强烈。可以说,新一轮高校合并是多方力量催生的结果。2003年1月5日,周济部长在教育部直属高校工作咨询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上发表了题为《谋划发展,规划未来》的讲话。他要求各高校要“一心一意谋发展,认真扎实订规划”,精心制定“三个规划”(即学校发展战略规划、学科建设和队伍建设规划、校园建设规划)。“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只有站得高,看得远,高瞻远瞩,规划得好,落实得好,我们的工作才能快速健康可持续地发展。下棋要看三步,切忌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

  我国新一轮高校合并、重组大致经历了三个重要阶段:从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决定》出台到1992年为酝酿阶段;从1992年到1997年“十五大”召开为探索阶段;从1998年扬州会议到2000年为全面推进阶段。在这三个阶段中,实质性启动是在第二个阶段,当时在国家教委“共建、调整、合作、合并”思想指导下,扬州大学率先拉开了新一轮高校合并的序幕。

我国新188金宝搏首页一轮并校中的融合问题分析

  1992年5月,由江苏农学院、扬州师范学院、扬州工学院、扬州医学院、江苏商业专科学校、江苏水利工程专科学校等6所学校组建了扬州大学。有的在短期或局部看来是一个成功的项目,可能在长期或整体来看是一个败笔,留下很大的遗憾,所以宏观的思考和战略性的研究,决定着事业发展的快慢和成败。1994年,由四川大学与成都科技大学组建成四川联合大学(现四川大学)。这是强强联合的开始,当时在我国高教界内外产生了不小的震动。

  1995年5月,江西大学和江西工业大学合并组成南昌大学。1998年1月,国家教委在扬州召开全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经验交流会,高等教育改革的步伐明显加快,大学之间的合并思路由“建设多学科、综合型大学”朝着“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转向,强强联合蔚然成风。1998年9月,原浙江大学、杭州大学、浙江农业大学、浙江医科大学合并组建浙江大学。同期新组建的一批学科综合、规模巨大、实力较强的大学还有北京大学、吉林大学、复旦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山东大学、武汉大学、武汉理工大学、中南大学等。1999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同处杨凌的原西北农业大学、西北林学院、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水利部西北水利科学研究所、陕西省农业科学院、陕西省林业科学院、陕西省中国科学院西北植物研究所等七所科教单位合并组建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由教育部与农业部、水利部、国家林业局、中国科学院和陕西省共建。现为国家“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之一,也是全国设有研究生院的56所高校之一188金宝搏官方网站。2000年8月,李岚清同志在《关于实施科技兴国战略工作情况的报告》中,对新一轮高校合并进行了总结:“全国有612所高校合并组建成250所。目前,按照《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的目标188金宝搏首页,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任务基本完成。这次改革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对高层次人才的要求,有利于高校知识创新和培养创新人才的能力,为21世纪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对于合并高校来说,学科齐全使管理幅度增大。如果不增加管理层次,必然要对不同层次的管理权限进行重斯定位。很多合并高校在管理体制上逐步向学院制过渡,校院两级成为管理实体,系的行政职能由学校行使,系成为教学科研业务单位,有些甚至取消了系,只保留教研室。不论是单校区还是多校区高校,都必然面临校院系三级管理权限的划分问题。当前合并高校在校院系三级管理方面,大都采取了学院制,而在具体模式上则各有特色。

  在这种模式中,学院下不设单独的系,只设教研室或研究所,学院掌握绝大部分行政权力,教研室或研究所没有行政管理职能,教研室只是作为相同专业教师和相同职能部门人员对教学与科研事务进行讨论的最基层单位,在人财物上没有实际权力。对于规模庞大、院系急剧增加的合并高校来说,由于减少了中间管理的层次与环节,既保证了信息传递的速度与准确度,也减少了非教学人员的配置,节约了资源。例如,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经过8年的调整之后,制定了院系组成及布局方案,成立了16个实体学院,各学院之下仅设立研究所、教研室、研究中心、实验室,研究所下设立若干学科组或研究室,实验中心下设各学科实验室。研究所、教研室、研究中心、实验室等都不是管理实体,只负责与学科发展、学科建设有关的教学、科研事宜,学院成为名副其实的管理实体。学校依托杨凌示范区,积极开展科技成果的示范推广和产业化工作。1999年以来,与全国50多个县市地方政府、企业建立了科技合作关系,建立科技示范基地45个、科技专家大院37个,科技成果推广创造直接经济效益190多亿元。在国内率先提出并积极探索以大学为依托的农业科技推广新模式,受到了国家的重视和支持。学校科技园暨留学人员创业园首批进入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创办各类科技企业26家,示范推广农畜良种100多个,开发新产品40多种。

  这是一种最常见的合并高校内部管理模式。学校内部设立多少不等的学系,仍然保留系与教研室两级机构设置。不过校、院是管理实体,系是教学科研实体,不承担行政管理职能。由于学院内部学科、专业和人数大量增加,系的设置能适当分散管理权限,系集中于学科建设、课程设置等学术管理,而学院集中于本学院重大问题,如学科规划与建设、专业布局与调整、长期发展规划等行政事务,两者各有职能分工,权责合理分配。权力的下放有利于最大限度调动教职员工的积极性与创造性,适当的协调与引导有利于在各系之间展开良性竞争。比如,西安交通大学建校100多年来,经过几代人的辛勤耕耘,逐渐形成了自己鲜明的办学特色和良好的学风、校风,创建了良好的办学传统和育人环境。近年来,学校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实现了办学模式的全方位改革。管理体制上在全国率先实行校、院、系三级管理的新体制;人才培养模式上率先实行拓宽专业口径、柔性专业方向的改革,并实施主辅修制。学校已形成“学士硕士博士”贯通的培养体系,成为国家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基地。合并后的西安交通大学学科范围和研究领域得到拓宽,总体办学实力进一步加强,同时为新兴学科的发展提供了基础和生长点。又如,南昌大学将原有9个学院的27个系调整为15个学院,取消了27个系的行政建制,既保留了系,又淡化了系的行政管理职能。学校职能部门部分权力下放到学院,系成为教学科研业务单位,变校院系三级管理为校院二级管理运行机制。他们还试行了“院系一体化”模式,教学科研、学生工作、师资队伍建设、科技开发等由学院统筹规划安排。学校重新制定了《校院二级管理暂行办法》,明确规定了校院二级管理的职责与权限,促使管理工作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

  1999年华中科技大学牵头发出倡议成立的武汉“七校联合办学”联盟(简称“七校联办”)。该联盟由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华中农业大学、中国地质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7所教育部直属高校校长签订协议成立,联合办学从2001年起开始实施,第一轮为期7年。“七校联办”从2001年正式开始实施,项目规定,7所教育部直属高校的大二学生可以跨校攻读辅修专业、第二专业学士学位。这就意味着,考入武汉7所教育部直属高校的学生,凭一张大学录取通知书就可以上7所高校。按照协议要求,辅修学生修满50个学分并完成毕业论文,可以拿到双学位;修满前25个学分而终止的,可以拿到辅修证书。为了保证不与本专业冲突,双学位课程教学都是在周末和寒暑假进行。武大、华科大、华师等高校教务处统计的数据显示,5年来,7所高校互相跨校辅修的学生人数呈逐年增长的趋势。“5年来,从七校联办受益的学生总数应该超过了1万人。”武大教务部负责此项工作的方祥玉老师说。华师教务处副处长刘建清肯定了“七校联办”带给学生的好处。他介绍,该校学生到其他学校修双学位的累计已有477人,130人获得双学位。华师接受外校学生累计已有482人,117人获得双学位。他介绍,辅修该校心理学专业的学生,有一些依靠第二学位找到了工作,有的考上了辅修专业的研究生。联合办学的7所高校,拿出的都是自己的优势专业:如武汉大学的法学、新闻学;华中科技大学的计算机技术;华中师范大学的历史学等。任课教师大多都是该专业的知名教授。

  中外合作办学是我国的大学与外国大学合作,双方共同承担教学、管理工作,通过引进国外的优秀教师和教材、先进的管理方法和教学方法,培养在素质、知识和能力诸方面具有竞争力的国际化人才。通过合作办学,可以借鉴发达国家办学经验,在办学模式、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质量保证手段等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而且学生的学历文凭可以得到国际上的认可。吉林大学莱姆顿学院是吉林大学实施中、加、美合作办学项目的学院。于1999年经吉林省教委批准成立,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备案,作为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已通过吉林省教育厅和国家教育部复核。学院实施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核准。是吉林省最早批准建立的实施本科学士学位教育的中外合作办学院校之一,是吉林省内拥有最多本科专业、在校生最多、外籍教师最多、规模最大的中外合作办学院校,是全国首批通过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委派的,全国(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专家组对合作办学项目评估的四所本科层次中外合作办学院校之一。吉林大学莱姆顿学院拥有一流的教学设施,如千兆校园网、计算机和INTERNET实验室、电子电工技术实验室、多媒体语言实验室和多媒体教室等。学院开设有5个本科专业:通信工程、计算机工程技术与计算机应用、工商管理(包含通用商业管理专业方向、银行与金融专业方向、汽车营销专业方向、国际会计专业方向)、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酒店与旅游管理。现有在校生1400多人。学院执行外方合作院校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使用国外英文教材,实行学分制管理。愿赴加、美合作院校留学的在校生,学院为其办理出国手续(已有近400人转至外方)。学院优越的英语环境为培养与国际社会直接接轨的复合型人才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宁波诺丁汉大学是经中国教育部批准,由英国诺丁汉大学与浙江万里学院合作创办,在中国设立的第一家引进世界一流大学优质教学资源、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和独立校区的中外合作大学。学校由英国诺丁汉大学校长、著名中国科学院院士、前复旦大学校长杨福家教授担任校长,英国诺丁汉大学副校长(亚洲事务)高岩教授(Professor Ian Gow)担任执行校长。学校地处宁波市高教园区,目前在校学生近2000人,教职员工160余人,其中外籍教师约100人。宁波诺丁汉大学实行全英文授课,旨在通过一流学术成就一流的国际化人才,学生毕业后将被授予英国诺丁汉大学学位。宁波诺丁汉大学将英国诺丁汉大学的优势学科与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实际所需相结合,引进一系列具国际一流水准的学位课程,实行与英国诺丁汉大学完全一致的教学评估体系。目前,学校已建立国际商学院、国际传播学院和国际研究学院,提供多个本科、研究生层次专业教学,并设有计算机科学、计算机科学与管理、建筑环境工程等三个2+2本科项目。此外,学校已成立六个研究机构,包括亚太事务研究所、比较文化研究所、学习科学研究所、英语语言教学研究中心、可持续发展研究所与国际金融研究所。中外合作、强强办学,培养复合型国际化人才,坚持诚信和“五负责”精神:对社会负责,对学生质量负责,对学院各学科权威性负责,对合作外方负责,对吉林大学负责。努力打造中外合作办学的知名品牌。

  合并高校的党委应该始终把统一思想认识,建立“一盘棋”和“一个大学”的管理理念,打破各校区的小圈子和把推进发展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作为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合校初期,面对各校区办学风格的差异、利益的冲突等种种矛盾,校党委一方面从自身做起,凡是要求教职工统一思想认识的,领导班子成员先统一认识,做出表率,率先垂范。不利于融合的话不说,不利于融合的事不做,大力宣传深度融合的必要性、优越性以及合校过程中涌现的先进人物和典型代表,营造积极向上和“一盘棋”的舆论氛围,展现出新校的精神风貌和崭新姿态。我们认为,推动合并高校深度融合,可以采取以下的对策。

  1.我国合并高校形成的多校区既是一个难事,也是一个新事,应以改革的精神,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制订好多校区的调整方案,以有利于学科专业的融合和发展为前提,从分散走向集中,或把校区功能定位搞好,把主校区建设做大做好。合并高校,按教育部的要求,要实行“五统一”,即统一领导、统一机构、统一制度、统一财务和统一规划。还要实现“四个融合”,即学科的融合,教职工队伍的融合,办学资源的融合和校园精神的融合。合并高校是一个复杂系统,涉及到办学思想、人力资源、学科专业、校园文化的整合以及教职工的权力和利益的再分配,原有的各校区均为独立设置,自成体系的独立院校,合并成一所新大学后,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校区功能定位和置换调整与统一规划发展。抓住新校区建设的契机,加速多校区的调整和集中,形成良好的学科生态环境,催生一批新学科、新专业,要利用多学科交叉,实现不同学科的优势互补,促进学科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2.合并高校在学科专业建设的组织上,一定要消除“条块分割”的局面,优化组合,彻底解决同一个专业几个学院都办的局面。只有消除这种局面,将同一学科和专业重新优化组合,彻底解决同一个专业几个学院都办的局面,才能保证学科专业的健康发展。学科专业的深度融合,是为了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发挥多学科交叉渗透的优势,促进学科专业的建设和发展。学科专业融合是“龙头”,教职工队伍和办学资源的融合,应该打破学科内各校区的界线,根据学科专业建设的需要,在一级学科、学科群、学科领域的概念下,实现跨院、系、研究所(室)的学科与专业的组合,根据学科专业融合渗透的发展规律,推动学科专业的深度融合。

  3.校园文化是置身于社会文化大背景中的一种具有自身特色的亚文化形态,它渗透到学校的各个方面。合并高校“如何做到既要继承原来各个学校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又要消融历史文化的壁垒,从而形成新的具有凝聚力的校园文化和精神。”合并高校在完成机构、制度、政策、体制等的统一融合后,要着重抓校园文化、校园精神的融合,因为它是巩固体制、机构等合并的思想基础。精神的融合是以共同的组织和共同的利益为基础的,或者说精神的家园是以现实的家园为基础的。相互紧密联系的结构比松散、相对独立的组织形式更倾向于产生认同感。合并高校的校园文化呈现多样性,如何将原各校的校园文化特别是校园精神做好继承和融合,通过移植和创新,实现老校区和新校区进一步融合,强化各校区之间质的同一性,校园在新老校区之间解决“神似”和“心通”,不能貌合神离,人合心离,最终形成统一的新大学校园文化和校园精神。高度重视校园文化的继承、融合、移植和创新。

  4.确保合并高校的稳定,实现深度融合,优化教育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关键要有个坚强有力、团结合作、多谋善断的校级领导班子。在面对合并高校诸多矛盾和困难的情况下,始终坚持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着力抓好领导班子建设,做到秉公办事,公正、公平,不迁就、不谋私利,使领导班子在群众中树立起好的形象和好的威信,取得广大群众的信任和支持,这是做好合并高校各项工作的组织保证,为合并高校深度融合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

推荐新闻